99健康网 > 女性 > 女性保健 > 特殊时期保健 > 孕产期保健 > 正文
产后脸上的斑怎么去除 试试这些小窍门

2018-01-18 09:48来源:99健康网

导语
生完孩子后不少的新妈妈发现脸上长斑了,脸上长斑别着急,赶紧来试试这些淡斑的小窍门吧。

  产后女性脸上的斑多是妊娠斑,那么,产后脸上的斑怎么去除?来看看淡斑的这些小窍门吧。

产后脸上的斑怎么去除 淡化妊娠斑的小窍门 女性产后如何去斑

  产后脸上的斑怎么去除

  补充维生素C

  产后女性脸上的斑多是妊娠斑,一般会随着身体的恢复而慢慢地消失,而且妈妈平时可以多吃些富含维生C的食物,可有效淡化黑色素,起到美白祛斑的效果,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,像是西红柿、黄瓜、草莓等。

  补充维生素E

  维生素E与维生素C一样,在美容护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,可以抗皮肤老化,可以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,令皮肤得到充分的营养与水分,维持皮肤的柔嫩与光泽,还能抑制斑的形成,保持洁白的皮肤。可从菠菜,莴苣,卷心菜,大豆,蛋黄等食物中获取。

  补补气血

  分娩需要消耗妈妈很大的体力,也会流失掉部分的血液,所以,产后的女性身体比较虚,而且容易气血不足,而气血不足又会加重脸上的妊娠斑,还会有无力,眩晕,失眠,缺乳等症状,所以,坐月子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调养,多吃些补气血的食物,比如鸡汤,红枣汤等,但也要注意不要进补头。

  注意皮肤清洁

  随着身体的慢慢恢复,条件允许后,就应做好皮肤清洁工作,而保湿就是恢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,除了要通过饮食改善外,还应适量用些保湿产品,且建议选择原料天然、成分简单、性质温和的保湿品,而祛斑美白护理产品较为刺激,妈妈们不要过早使用。

  日常的保养

  妈妈们在生产前后皮肤会有很大的变化,为了早点淡化妊娠斑,恢复皮肤,新妈妈外出时要注意防晒,日光的暴晒或者紫外线照射都会加重原的妊娠斑,同时,要注意休息,熬夜会扰乱激素,导致斑的形成。

产后脸上的斑怎么去除 淡化妊娠斑的小窍门 女性产后如何去斑

  产后祛斑的食物

  1.西红柿:

  有丰富的番茄红素,维生素C,都是抑制黑色素形成的有效物质,常吃些西红柿可以保养皮肤,消除雀斑,由于产后妈妈体质特殊,最好煮热来吃。

  2.猕猴桃:

  维生素C的含量极高,素来有“维C之王”的美誉,可以阻止体内产生过多的过氧化物,美白祛斑,大量的膳食纤维还可润燥排便。

  3.黄豆:

  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,能破坏自由基的化学活性,防止皮肤衰老,也可以抑制色素沉着于皮肤。

  4.芝麻:

  产后妈妈祛斑可以适量喝些芝麻糊,还可以促进乳汁分泌,改善气血耗损,津亏肠燥所致的大便干结等症状,而且还有大量的维生素E。

  5.红枣:

  具有补气补血,调理脾胃的作用,尤其在月子里多喝些红枣汤,对身体的恢复非常有帮助,补血美容。

  祛斑的自制面膜

  由于大多数的美白祛斑产品都是比较刺激的,不适合产妇的特殊情况,产后的妈妈不宜过早的使用一些美白祛斑产品,不过可以用天然的食物自制一些帮助祛斑的面膜,但也要注意不能频繁使用,每周最多用2次。

  冬瓜祛斑面膜

  适量的冬瓜,捣到冬瓜泥,接着再往冬瓜泥中打入一个蛋黄,以及半勺蜂蜜,一起搅伴均匀,将面初步清洁干净,再将制成的面膜敷在脸上,15分钟后再洗净,嫩肤补水,美白淡斑,刺激小。

  苹果柠檬面膜

  苹果去皮切块,捣成泥状,再滴入3滴柠檬汁,干性过敏肌肤的妈妈,可以再加少量的鲜牛奶,油性皮肤的妈妈可以加1个鸡蛋清,洗面后敷于面部15分钟后洗净。补水祛斑。

  番茄蜂蜜面膜

  西红柿压烂取汁,加入一小勺蜂蜜,再放适量的面粉,调和均匀,制成糊状,洗脸后,涂于脸部,约20分钟后用清水洗去,祛斑、美白、嫩肤、抗皮肤老化。

  胡萝卜面膜

  产后妈妈祛斑可以每天喝杯西红柿汁,或是胡萝卜汁,都是可以起非常好的美白肌肤的效果,同时,可以在洗脸后,取少量的胡萝卜汁涂抹在脸上,等到自然干后,再洗净,内外结合使用,效果更好。

  牛奶蛋清面膜

  鸡蛋液、蜂蜜、纯牛奶适量。将所有的材料一起搅拌均匀,把脸洗干净后,再均匀的涂抹在脸上,大约20分钟之后,再将脸用清水洗净,收敛毛孔,使面部皮肤绷紧,消除皱纹,防止皮肤粗糙,淡化美白。

产后脸上的斑怎么去除 淡化妊娠斑的小窍门 女性产后如何去斑

  脸上长斑的7大陋习

  陋习1:不注重防晒

  皮肤产生皱纹和斑点大部分都因为光老化引起。紫外线的照射会激活黑色素母细胞,形成络氨酸酶,随着新细胞的不断更新推移到肌肤表面,久而久之色素沉淀就会形成斑点,大家除了外出一定要带上遮阳伞、帽子之外,也一定要做好皮肤的防晒保养工作。

  陋习2:偏爱浓妆

  妆品含金属成分多,化学成分具有吸光的作用。有一些人长期使用含铅、汞等化学金属成分多或者是添加香料的化妆品,很容易引起皮肤的黑色团。肌肤长时间被浓厚的化妆品覆盖,得不到很好的呼吸,卸妆不干净,化妆品中的色素和有害物质残留在皮肤表面甚至渗入皮肤,都会引起色素积聚,简直就是皮肤的煞星。

  陋习3:过度美白

  过分地美白会伤害到我们的皮肤,增加长色斑的机会。有些MM为了美白会频繁地做磨砂或者做一些化学脱皮,让皮肤的表皮角质层脱离,以为做得越多越好,实际上做得太频繁,皮肤对光就越敏感,变得干燥,太阳晒一晒马上就会起红疹,出现色素沉着反而比原来更加严重。

  陋习4:不良的清洁习惯

 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用品都会伤害皮肤,像洗衣粉、洗洁精、洁厕液、漂白剂这些清洁剂中都含有碱、脂肪酸这两种主要化学成分。在消灭了污渍的同时也损伤了皮肤,长时间接触而没有做好皮肤的清洁工作,斑点就会悄悄地爬到脸上,所以一定要做好皮肤的清洁工作,绝对不可以偷懒,否则后悔莫及。

  陋习5:长期面对电脑

  电脑辐射有五宗罪:面部长痘,辐射斑,肌肤干燥晦暗,眼睛视力下降,黑眼圈,但是随着电脑应用的不断扩大,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又都离不开电脑。怎么办呢?除了有意识地减少面对电脑的时间,防辐射的隔离工作也很重要。上妆前涂上防辐射隔离防晒霜,可以有效地阻挡电脑辐射对肌肤的伤害,减少色素沉淀的机会,远离雀斑黄褐斑。

  陋习6:爱食用色素类食品

  对我们大大有害的食品包括:碳酸饮料、饼干薯片、油炸食品等,这些东西会在体内沉积下很多毒素,刺激细胞的生长。特别是晚上10点以后,肝、肺、肾都在大量排毒,你却还在宵夜,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很大的负担,对身体和皮肤都不好。

  陋习7:不爱运动

  我们的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,皮肤上的细胞有呼吸和排泄的功能,排出体内的毒素。大小便和汗水都是最好的排毒过程。适量的运动可以让身体里的脏东西随着汗水排出来,特别是现在的办公室一族,每天匆匆忙忙上下班,下班后还和朋友们一起去玩,或是要照顾家庭没太多的时间估计自己的女人们,一定要安排一个时间给自己,好好排排毒吧。(参考网站:主妇网)

(责任编辑:王少华)

  •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

   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,检查一下原因,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。

  •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

   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,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,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。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。

  •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

    多休息,不要过度活动,可以药物治疗,局部 热敷,一般可以逐渐恢复,不要着急。

  •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

   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,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,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。

  •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

   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,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,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,效果更好

  •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

   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、避免久坐久站、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,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,如果痛的严重,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。

  •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

   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,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,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,酮康唑乳膏,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。

  •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

   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,包括肝炎病毒谱,肝胆脾彩超,肝脏功能和血常规,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,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,加上归脾丸口服。

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

王富主治医师

A

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,防止受凉,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,爬山等活动,尽量的穿宽松,舒适,柔软的厚底鞋子,避免鞋底过硬过薄,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,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。...[详细]

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

刘静副主任医师

A

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,但如果长的太多,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,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。...[详细]

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

王富主治医师

A

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。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,注意保暖,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,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,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。如果不理想的话,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。...[详细]

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

邹玲婷主治医师

A

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,不要贪吃凉食凉饮,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。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,多潘立酮片。热敷一下腹部。...[详细]

声明:本站图/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,仅供病友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。

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